
文/曾琳 蔡雅婷
法学院青年教师蔡莉妍担任 《海上运输法》 《海上保险法》 《租船实务与法律》 等课程的教学。她有个理念——“让专业的海商法专业知识简单明了、易于掌握”。在教学技能比赛的二十分钟里,她以清晰明了的教案、精美的课件、清楚流畅的表达和从容自若的讲解获得了文史类的特等奖。“平时上课怎么上,比赛的时候就怎么讲,没想到有了意外的收获。”蔡莉妍说。她教授的 《海上运输法》 这门课的进度刚好到“承运人最低法定义务之适航义务”,比赛时选择这一课不过是照正常的教学进度。
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的磨合不是一蹴而就的。多年的上课经验和自我钻研让蔡莉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案体系——打破教材的章节格局,以专题式教学为主,在知识点上关注现实,引入最新的例子。“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。采用自编的教案代替课本,需要对教材和专业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有足够的研究。”不过这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,她说:“在没有课本的情况下,学生如果不认真上课、不认真做笔记,连复习资料都没有。”当然,她设计教学内容时,也会特别注意学生们所感兴趣的知识点,并用生动
的故事丰富枯燥的文字,运用生活中的事例加深同学们对法律术语及法律条款的理解。例如讲解“喜马拉雅条款”时,她对该条款的产生背景以及理论分歧进行详细剖析;又如讲到班轮公会限制外部竞争措施之一的延期回扣制,她使用“向阳坊优惠券之打折促销手段”辅助解释。
对于教学,蔡莉妍是一丝不苟的。“我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,就是把课上好。让课堂有深度、有广度。”她也常与学生交流,及时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调整教学内容。难得的是,为了把课件做得更加精美,她努力学习以提高 PPT 制作水平。“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精美的PPT,都会成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条件。”在她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下,她的课确实增加了学生上课的自觉注意力,也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有所得。学好法学、研究法律的人需要触类旁通,专才而博学。她常常鼓励学生们多读书,进行独立思考和学术研究,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。有不少学生在引导和鼓励下开始自主阅读原版海商法专业书籍,并参加学术研讨会和研修课程,教学相长也加强了师生互动。“学生自学比老师教导重要,我很重视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。”从新生的第一堂课起,蔡莉妍就开始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通过“中国知网”、Westlaw、Heinonline、Lexis等权威论文网站查找文献资料的能力,在平时课堂上也潜移默化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学术论文写作。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,她也会创造机会培育学术新人。
她培养学生们的法律思维,即有问题意识、思辨能力。“正是人类有法律思维,才使得在人工智能越来越强大的未来,律师不会被机器人取代。”她培养学生对学术的敏感度,鼓励他们在工作中能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,将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。“我们集大海商法的学生一点不比其他海事院校的学生差,我希望能在教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,帮他们树立信心,找到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。”
(来源:蘑菇视频ios_蘑菇视频_蘑菇tv报/编辑:宣传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