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让老百姓吃上便宜又优质的对虾,是水产学院张春晓教授团队多年致力研究的问题。经过10年的努力,他们攻克了凡纳滨虾的多项难题,着实助力产业升级,让优质水产品走进寻常百姓家。这项“凡纳滨对虾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”获得2022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。

凡纳滨对虾又称白对虾,是市场上最常见的虾类之一,在我国养殖分布范围很广,从南方到北方,从沿海到内地,甚至到新疆,我国养殖产量居世界首位。“凡纳滨对虾养殖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,我们的研究让行业提质增效,让渔民增加收入,让消费者能够买到物美价廉的水产品,就是这项工作最重要的意义。”

长期研究中,张春晓团队总结了对虾产业的三个关键问题:一是苗种问题,传统高密度育苗出苗率低,且苗种质量差;二是水质问题,养殖的水质稳定性差,水体易恶化,特定养殖环境的水质调控难;三是饲料问题,鱼粉产量不能支撑对虾产量的快速增长,而替代鱼粉饲料质量参差不齐,不能满足健康养殖需要。“简单地说,就是要解决养什么、怎么养和吃什么的问题。”
团队把对虾产业问题分解成若干专项研究,从理论研究到技术探索逐个破解难题。团队研究人员扎根一线,在诏安、龙海、漳浦等我省对虾养殖主产区开辟试验场地,寻求企业和养殖户合作,开展小试、中试、示范,逐渐探索出一条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路径,助力解决产业发展亟待破解的关键技术。

他们从“苗种”“水质”和“饲料”这三个方面设计了技术路线,以理论研究、技术集成、生产中试和推广应用为研发思路,形成了三项创新性突破。
“我们形成了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健康育苗技术,从根本上解决了不依赖抗生素也能最大程度降低病害,培育出健康虾苗的问题。”团队通过研究发现,传统育苗池营养级简单,水质不稳定导致病害频发,他们通过科学投喂,优化幼体培育密度,构建“菌-藻-虾-饵”多营养级生态系统,制订了工厂化健康虾苗生产的技术规范,生产应用结果显示,对虾出苗率达到62.2%,较传统模式提高了24%以上。
虾苗长大后要投入虾池养殖,团队围绕着如何为生长期的对虾营造良好环境,研发了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的微生态调控技术。该研究突破了多菌株协同发酵技术,创制了“EM10” 微生态水质调控制剂,对池塘有害因子氨氮和亚硝酸盐降解率达80%以上。同时通过大量诱变筛选和研究,创制了“光合素”微生态水质调控制剂,即使在弱光低氧情况下,也能降解95%以上的水体亚硝酸盐,解决了弱光低氧净水效率低的技术难题。
“给虾吃什么也很重要。鱼粉来源有限,价格高;单一原料替代鱼粉效果不好;摄食低鱼粉饲料对虾消化不良,抗病力差。只有研发出物美价廉的优质饲料,才能让虾长得好。”团队开展了系列评测,完善了蛋白原料营养数据库,筛选了复合蛋白原料配方,系统分析鱼粉与复合蛋白的营养组成差异,有针对性地筛选、制作了用于低鱼粉饲料的系列添加剂,研发低鱼粉配合饲料的营养平衡技术,实现精准营养供给。这就是凡纳滨对虾低鱼粉精准营养与饲料配制技术。“关键是,这样的营养饲料较传统饲料每吨成本降低300元以上,降低了养殖成本,真正惠及百姓。”

这三项技术创新使优质虾苗出苗率高达60%以上,池塘亩产增加50公斤以上,对虾养殖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。这些年,项目成果在福建大北农华有水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、厦门龙程水产科技有限公司、福建澳华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应用,近三年累计产值16.9亿元。如今,项目成果已在全国各地区进行推广,助力乡村振兴,为百姓生活提供了优质水产蛋白,也带动全国凡纳滨对虾育苗、养殖和饲料行业的技术升级,提高了我国对虾产业的国际竞争力。
(文:罗旻敏/图:刘金昆等/编辑:宣传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