媒体视角

网站首页     媒体视角     正文

【福建侨报】陈嘉庚与羔丕山

发布时间:2022-07-22

在陈嘉庚的文章或著作中,多次提到新加坡一个地名——羔丕山。如1940年1月19日,陈嘉庚在《南洋商报》上发表的《福建会馆建校计划》一文中,就提到了“羔丕山”:

“关于福建会馆所辖三校,除道南学校而外,爱同、崇福学校,因校地狭隘,容额有限,久有谋地改建之议……本人认为完善之计当以在本馆所辖之羔丕山建一广大校舍为宜。查羔丕山占地五十英亩,最近新路已通,取道淡申律或武吉智马律,往还均称便利。且屋地既有,所费惟建料工资而已。”

这段话的大意是,陈嘉庚认为福建会馆所辖之爱同、崇福两所华文学校“校地狭隘”“容额有限”,有意对其进行改建。学校改建首先要解决场地问题,陈嘉庚心中的理想之地就是福建会馆“所辖之羔丕山”。为了促成在羔丕山建校一事,陈嘉庚亲自前往考察,发现羔丕山占地50英亩(相当于中国的303.5亩),建校绰绰有余。陈嘉庚还发现,前往羔丕山的“新路已通”,往返市区都还算方便。

羔丕山之“羔丕”究竟为何意?事实上,“羔丕”二字乃“咖啡”的闽南语发音。“羔丕山”(Kopi Sua)即“咖啡山”。“羔丕”属于马来语向闽南方言借词的一种现象,类似的词汇还有tenglang(唐人,即“华人”之意)、sekoteng(四果汤,一种闽南小吃)等。咖啡山还有一个英文名字为Bukit Brown,其中“Bukit”在马来语里是山的意思,而“Brown”则指英国人乔治·亨利·布朗(George Henry Brown)。因为咖啡山曾经属于英国船东兼贸易商和经纪人乔治·亨利·布朗所有,故名。

陈嘉庚不仅替爱同、崇福两校改建选好了新校址,而且对学校的改建方案也提出了具体意见,他在《福建会馆建校计划》一文写道:

“依本人之计划,该地建校,可采平房方式,购用白灰,地铺士敏土,盖取其经济适用也。初期先筑教室五十座,每个教室容纳学生四十名,总数可收学生二千名。以每座建费一千元计之,全部共需五万元,合宿舍及其他应备房屋在内,最多十万元足矣。此项计划,乃专以容置爱同、崇福两校,由于场地广泛,将来仍视情形之需要而逐渐增辟也。”

根据陈嘉庚的规划,位于羔丕山的爱同、崇福两校新校区,以容纳2000名学生为目标。教室采用平房样式,建筑材料也以“经济适用”为原则,这样每座教室的建筑费就可以控制在1000元以内。初期先建教室50座,这样建教室的全部费用仅需5万元。陈嘉庚提到的“士敏土”其实就是英文“cement”的音译,现在通译为“水泥”。

1月25日,陈嘉庚在《南洋商报》发表了《福建会馆在羔丕山建校》一文,再次提到了其在羔丕山建校的计划。陈嘉庚首先指出了崇福、爱同两校校舍存在的问题:

“崇福、爱同二校舍,均由住宅店屋改用,并非正式校舍。且非高楼大厦,空气缺乏,光线不足,损害卫生,已无待言。”

可见,崇福、爱同两校学生使用的教室,原本系住宅和店铺改建而成,存在空气不流通、光线不足等诸多缺点,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显然不利,校舍改建已势在必行。改建在哪里比较合适?陈嘉庚继续向大家“推销”他的羔丕山建校计划:

“本会馆在距坡三英里有辖地名曰羔丕山者,大五十英亩,虽白杨衰草,不少荒坟,而大野平原,尚多旷地。盖以新路既开,四通八达,对大小坡交通,极为便利,尤以小坡为近。是地丘陵起伏,不高不低,风景优美,空气清新,附近四山,洋楼林立,佳树郁苍,校地之佳,乏出其右者矣。”

在陈嘉庚看来,这座距离新加坡市区仅三英里(相当于4.8公里)的羔丕山不仅“尚多旷地”,而且“四通八达”,是理想的建校之地。陈嘉庚说服福建会馆领导层同意,咖啡山建校计划拟先专容纳爱同、崇福两校学生,将来视情况需要,“可以尽收大小坡市区内外之学生,为百年树人伟大之宏规”。而市区的三校迁移后,则拟“将原有学校改为平民学校……以裨助贫童求学。”

随后,陈嘉庚和福建会馆还邀请1939年新成立的云庐音乐社在新加坡及外地义演,帮助筹募爱同与崇福两校的建校经费。据《南洋商报》报道,陈嘉庚的建校计划在1940年底已经完成,“只待工部局审查批准,可望于明年春季正式上课。”

1941年12月8日,太平洋战争爆发,日军大举向东南亚进攻。为了躲避日寇,1942年2月3日,陈嘉庚匆匆乘小汽艇离开新加坡前往印尼避难。2月15日,驻新加坡英军总司令白思华(Arthur Percival)签署投降书,新加坡沦陷。陈嘉庚和福建会馆在羔丕山改建华文学校的宏伟计划,最终未能实现。

(董立功)

(作者系蘑菇视频ios_蘑菇视频_蘑菇tv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)

https://www.xepaper.com/fjqb/html/2022-07/22/content_8189_15078395.htm

上一条:【今日头条-海峡导报】集大海外教育学院暑期实践队:赓续红色血脉,助力乡村振兴
下一条:【中国青年网】集大学子三下乡:追忆袁隆平的奋斗故事,探寻岳麓书院的文化传承


 地址:厦门集美学村(厦门市集美区银江路185号)  邮编:361021  闽 ICP 备09004614号  闽公网安备 35021102000019号  中文域名:蘑菇视频ios_蘑菇视频_蘑菇tv.公益